盛煌注册
盛煌注册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盛煌注册 > 新闻动态 >
孩子问“我被打了能还手吗”? 这位妈妈的回答显高智商, 建议学习

朋友为人比较和善,为人处世方面,总是想着不惹事,能忍让的地方,就忍着。

有一天,他的孩子被同学打了,孩子跟他说的时候,他回答:“没关系,我们让着点别人,不要跟人家计较。”

孩子听后,满脸失落,日后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,都不愿意跟他说了。

朋友现在向我抱怨,儿子跟他一点都不亲了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
我说,你儿子被人打了,你都不问缘由,直接让他大度一点,不要跟人家计较。他的心理呀,觉得你不可靠,有事了,宁愿忍着,也不会跟你说,因为知道说了没用。

朋友辩驳,难道叫他打回去,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?人与人之间,多一点宽容,难道不是应该的吗?

我听后摇摇头,告诉他,先别急,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“孩子被人打了,可以还手吗”这样的事情的。

这是我之前看过一位妈妈和儿子的对话,儿子刚好也被人打了,这位妈妈的回答,确实值得每位家长学习。

一:妈妈,我被人打了

儿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,衣服也是凌乱不堪,看着儿子的状态,察觉到不对劲,来不及开口,他先说了出来:“妈妈,放学的时候我被人打了。”

我一听,心里一紧,看这模样,应该不止被打一下。

急忙问:“你受伤了没有?”

他重重呼出一口气,说:“没有,就是咽不下这口气。”

我了解儿子的性格,平时沉稳,为人谨慎,如果不是真惹到他,也不会抓着不放。

“那你当时打回去了吗?”

他听后摇摇头:“没有,本来是想还手的,但我忍住了。”

他继续不甘心的问到:“如果下次还有人打我,我能打回去吗?”

儿子的问题让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,明白这不是打不打回去的问题,而是一场关于自我保护与性格塑造的难题。

二:儿子,冷静不是懦弱

“被打之后能不能打回去”,往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的,并不能直接回答“能”与“不能”。

我坐在沙发上,关心地问他:“你觉得什么人会被欺负?”

他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弱小、弱懦的人。”

“那你觉得,强大但冲动的人,好不好?”

他停顿了两秒,回答:“强大好,但冲动不好。”

他一直是一个明事理的人,知分寸,明是非,所以能有这样的回答,我一点都不意外。

“我们继续回到你被同学打了的问题,你知道他为什么打你吗?”

“放学的时候人多,我不小心把他绊倒了,他摔了一跤,我本来想道歉的,可他站起来就揪着我的衣领打了我两下。”

“这种情况下,你觉得能不能打回去呢?”

儿子紧绷的状态逐渐放松了,也没有了之前的不甘:“妈妈,我知道了,冲动还手会造成更大的误会。”

其实,我不是刻意引导孩子被打时不去还手,而是告诉他,遇到事情要冷静应对,冷静处理,并不代表我们懦弱,而是为了确保不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。

三:我们要表明自己的态度

“下次再有这种情况,我们首先要做的,就是去保护自己,如何不被二次伤害。”

“遇到纠纷的时候,远离纠纷,向外寻求帮助,这是对自己负责做的自我保护,找老师,从来都不是懦夫的行为,而是一种明智的手段,也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。”

“因为你不知道,你面对的是什么人,有可能他睚眦必报,有可能他冲动易怒,继续跟他纠缠,可能会让你受到更大的伤害。”

看他听得很认真,我告诉他:“如果有人故意欺负你,第一次你可以躲开并告诉老师,第二次你可以挺直腰杆,跟他说‘你再动我一下,我就不客气了’。

“你第一次的躲避,是为了避免事态严重化,第二次的勇敢,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,让他知道,你不是好惹的。”

他若有所思,说:“那如果我说了,他还是打我,我能怎么做呢?”

我毫不犹豫地说:“那你就打回去,打了之后告诉老师事情的前因后果。”

“但是,如果对方比你高大,你在表明态度后,对方依旧嚣张,你需要向外求助,跑去找老师。”

“你的还手,不是好斗,也不是冲动,而是在冷静理智下,针对局面做出的自我保护行为。”

“你的逃跑,也不是懦弱,而是聪明,你知道了如何保护自己。”

“妈妈也不会因为你这一次还手,就认为你是一个暴力的孩子,相反,我以你为傲,你在面对纷争的时候,能沉着面对,并能捍卫自己的尊严、保护自己,这样你将来长大了,面对不公与挑衅,也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。”

“你要明白,教你还手打回去,也是为了树立你的威信,表明你的态度,做一个有原则,不怕事的孩子。”

“一味的弱懦,只会助长别人的嚣张,你的反应,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。”

他听完后,苦着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,搂着我的脖子说:“妈妈,听你这样一说,我豁然开朗了,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,我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
四:孩子被打,家长的回答,决定了孩子的性格

这位妈妈的话,让我感触良多,毕竟,我小的时候也被人欺负过,太懂那种担心、害怕又不甘心的感受了。

于是我将这段对话转发给了朋友,朋友也对自己当初的回答表示懊恼,等孩子回到家后,主动跟孩子道了歉。

很多家长不知道,孩子被打,家长的回答,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性格。

就像我的朋友,在得知孩子被打后的第一反应,就是让孩子大度一点,不要计较。

殊不知,这样的回答,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一味忍让,胆小弱懦的人,日后在遇到被人欺负的时候,也不敢反抗,因为他的身后,没有人,爸爸妈妈只会叫他不要计较。

他对爸妈的信任,也通过那一次交流,而荡然无存。以后遇到更大的事情,也不会跟爸妈沟通,什么事都自己扛,在重重压力下,焦虑、内耗。

好在朋友及时发现,也改变了自己的处事态度,才没有将儿子越推越远。

还有些家长听到儿子被打后,第一反应就是“给我打回去”。

殊不知这样做,只会让孩子觉得“暴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”,容易养成冲动、易怒的性格。

遇到事情不会去思考,只会用拳头解决,将来长大了,人际关系成为重大挑战,容易被孤立,更容易走上歧途。
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离不开朋友,跟人打交道,难免会有纷争,如何面对,怎么处理,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

家长只有教会孩子沉着、冷静、勇敢、审时度势,他才拥有持续保护自己的能力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盛煌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